總蛋白質正常值是多少? 血清總蛋白質過高過低代表什麼意義呢?
血清總蛋白質的參考標準值6.5~8.0 g/dL,總蛋白質(TP, Total protein)是指血清中所含的蛋白質總稱,目前已知血液中有100多種蛋白質,其中最多的是白蛋白,其次是具有抗體活性的γ-球蛋白,以及其他一些微量的蛋白質。血液中的蛋白質大部分在肝臟中合成,並在血液中發揮各種功能以維持人體的健康。
總蛋白質是用來檢查肝臟、腎臟功能以及全身健康狀況的檢驗。無論數值是過低還是過高,都會進一步進行詳細的檢查。
簡單看懂醫檢報告,輕鬆過健康生活
血清總蛋白質的參考標準值6.5~8.0 g/dL,總蛋白質(TP, Total protein)是指血清中所含的蛋白質總稱,目前已知血液中有100多種蛋白質,其中最多的是白蛋白,其次是具有抗體活性的γ-球蛋白,以及其他一些微量的蛋白質。血液中的蛋白質大部分在肝臟中合成,並在血液中發揮各種功能以維持人體的健康。
總蛋白質是用來檢查肝臟、腎臟功能以及全身健康狀況的檢驗。無論數值是過低還是過高,都會進一步進行詳細的檢查。
鹼性磷酸酶是一種存在於細胞膜上的磷酸化合物分解酵素。它存在於全身各處的細胞膜中,但特別豐富於肝臟和膽道,並且在骨骼、胎盤和小腸中也具有特徵性存在。而且,根據存在的器官不同,它的分子結構略有不同。這稱為同功酶。鹼性磷酸酶有6種同功酶。
當存在它的器官如肝臟、骨骼或其他器官出現異常,細胞受損時,鹼性磷酸酶就會洩漏到血液中。因此,通過這種檢查,可以檢測得到它,就知道身體器官出現了損傷,進一步檢查哪種同功酶在血液中濃度升高,更可以推斷哪個器官出現了異常。
顯示高值的可能疾病包括肝臟癌、肝硬化、肝炎、甲狀腺功能亢進症、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、骨肉瘤、骨軟化症、泌尿器癌、肺癌、慢性腎功能不全、潰瘍性大腸炎等。因為這種酶最初就存在於多個器官中,所以僅憑這種檢查無法診斷疾病。通常需要進行其他檢查,例如肝功能檢查(AST和ALT),然後綜合這些結果來判斷。
膽紅素是在紅血球壽命終結時分解所產生的色素。膽紅素被運送到肝臟,然後進入膽汁,最終被排出體外。通常情況下,血液中幾乎不含有膽紅素,但當膽道流通不良時,膽紅素會積聚並釋放到血液中。
膽色素相關檢驗指標有三種: 總膽紅素、直接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。總膽紅素正常值是 0.2~1.2 mg/dL。
血清中的膽紅素值被稱為總膽紅素。其中,在肝臟處理並無毒化的部分被稱為直接膽紅素,而在處理之前的部分則是間接膽紅素。在檢測中會測量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的數值,然後計算它們的差值就是間接膽紅素。
在這三個檢測值中,用於衡量肝功能下降的是直接膽紅素和總膽紅素,尤其是總膽紅素值反映了黃疸的嚴重程度。
尿酮測試是針對尿液中是否含有酮體的檢測,以了解葡萄糖代謝是否存在異常。酮體是在脂肪合成和脂肪分解過程中生成的代謝中間產物,在正常狀況下,人的主要能量來源葡萄糖,葡萄糖供應不足或葡萄糖利用受到阻礙的情況下,肝臟就會分解脂肪和蛋白質以作為替代的能量來源,此時就會在血液中產生酮體,如果酮體的生成過多,它們會出現在尿液中。換句話說,如果尿液中檢測到酮體,則表明葡萄糖代謝有問題,或是糖尿病控制不好。這時候尿液甚至可以聞到一種酸酸甜甜的氣味,那就是酮體的味道。近年來,隨著「斷糖飲食」或是「生酮飲食」的流行,酮體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,但是不是人人都適合生酮飲食,生酮飲食有許多風險,不可不慎。
衛福部曾經公布202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,大腸癌高居第三,而且大腸癌已連續15年,高居台灣癌症發生率的首位,平均約31分鐘就有一位國人確診大腸癌。大腸癌在早期的情況下,通常不容易出現症狀,所以需要糞便潛血作篩檢以求早期發現。根據衛服部研究,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就可降低35%大腸癌死亡率。
因此糞便潛血是健康檢查中的重要項目,這是一種檢查糞便中是否含有從消化道中出來的血液的檢驗。即使是肉眼看不見的微量出血,也可以檢測出來,所以對於早期發現大腸癌非常有效。但是除了大腸癌,其他如大腸息肉、潰瘍性大腸炎等會引起出血的疾病也有可能是陽性反應的原因,此外,肛門周圍的疾病如痔瘡也會出現陽性反應。
身體內部與尿液通常處於弱酸性的狀態。血液等體液透過腎臟的過濾作用,會處於7.4到7.5之間的弱鹼性,然而,由於體內同時也會產生尿素氮(BUN)和二氧化碳等酸性物質,因此又會稍微偏向於弱酸性,這會反映在尿液的酸鹼值上,所以正常的尿液會呈現弱酸性。
身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本來就會產生酸性物質。如果不進行處理,體內會累積過多酸性物質。所以身體為了保持平衡,會透過呼吸和排尿排除酸性物質。然而,腎臟功能下降時,無法有效排出酸性物質,就會導致血液無法保持弱鹼性。所以尿酸鹼值的數值可以反映出腎功能和呼吸功能是否異常,因此是尿液檢查中常規的一個項目。
此外,攝取大量動物性食品,如肉、魚、乳製品等,尿液的pH值會傾向酸性;營養不良、缺水的情況下,尿液也會變酸性。
攝取較多植物性食品,如穀物、蔬菜、水果,尿液的pH值會傾向鹼性。
代謝症候群對現代人的健康是一大威脅,根據國健署公布,近5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,40歲至64歲接受服務的民眾中近3成2有代謝症候群。代謝症候群不是單獨的一種病,但是它與腦血管疾病、心臟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併發症密切相關,如果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得到以下疾病的風險,將比一般人增加很多倍:
尿蛋白檢驗是尿液檢驗中的一項,目的是測量尿液中所含蛋白質的量。在健康的狀況下,尿液中只會含有微量的蛋白質,但若蛋白質量過多則需要注意,就很有可能是腎功能出現了問題。視腎臟狀況的種類和程度不同,尿蛋白的數值可能會超過基準值的數倍甚至高達數百倍。
調節蛋白質量的工作由腎臟負責。不需要的物質會在腎臟進行過濾,然後排泄到尿液中。然而,當腎功能降低時,除了不需要的物質外,身體所需的蛋白質也會從腎臟排出。所以尿蛋白檢驗是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方法,可以檢測腎功能是否有異常。
蛋白質經代謝最終轉化為尿素,由腎臟排出體外。尿素中所含的氮量稱為尿素氮(BUN),通常與肌酸酐一起用作腎功能的指標。尿素氮高代表腎臟的過濾功能降低。蛋白質在身體裡有多種利用方式,可以做為身體的合成材料,也有可能被身體當作能量來源。當被當能量使用時,會生成氨,氨對身體是種毒物,所以會進入肝臟與二氧化碳合成不具毒性的尿素,再通過血液運送到腎臟過濾和排泄掉。尿素裡的氨含量就叫做尿素氨。
如果腎臟功能減退,過濾能力不足,血液中的尿素氮濃度會升高。而尿素氮低可能存在肝功能下降等風險,與出現過高的情況相比,尿素氮低的情況下似乎容易讓人忽視,但是尿素氮低的典型原因是肝臟中尿素氮生成不順,即肝功能下降。而造成肝功能下降的疾病可能包括嚴重的疾病,如肝硬化、急性肝炎、肝癌等。因為低尿素氮本身沒有自覺症狀,肝功能有問題時可能只會出現因肝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疲勞感、或類似感冒的症狀,所以有些人是要等到感冒藥無效時,才經過血液檢查發現原來是肝功能障礙,所以也不能輕忽以對。
因此,通過檢查血清中的尿素氮濃度,可以了解腎臟功能的狀況。如果進一步進行肌酸酐、尿蛋白、尿沈渣等檢查,有助於腎臟問題的判斷。
肌酸酐(Creatinine, Cr)與BUN都是常用來評估腎功能的指標。肌酸酐是肌肉運動所需的重要能量來源─磷酸肌酸的代謝廢物,肌酸酐會在腎臟中過濾,並以尿液形式排出,所以檢測血清中的肌酸酐數值,可以作為評估腎功能的指標。我們還可以從肌酸酐檢測中計算出肌酸酐清除率(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、CCr 或CrCl)。
血液中肌酸酐濃度的升高,意味著腎功能降低,腎過濾功能可能不足,造成血液中的肌酐濃度會升高。而肌酐濃度降低的情況可能暗示著肌肉能量轉換出現問題。
此外,一般來說肌酐值與肌肉量是成正比的,以運動、肌力訓練或攝取高蛋白飲食導致肌肉量較高的情況下,肌酸酐值也會升高。相反地,過於瘦削且肌肉量減少的情況下,肌酸酐值會降低。男性的肌肉量比女性多,因此男性的肌酸酐值可能會比女性高。另外,年輕人的肌肉量比老年人多,所以肌酸酐值有較高的趨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