尿酸正常值是多少? 過高會造成痛風、結石嗎? 應該避免那些高普林食物?
正常人尿酸值應該要低於7.0 mg/dL。血液中的尿酸如果過高,將會形成結晶,這可能導致痛風,痛風會造成關節腫脹發炎,嚴重起來更會引發腎臟、尿路(輸尿管、膀胱、尿道)結石、甚至需要洗腎的併發症,更可能衍伸動脈硬化、高血壓、中風的心血管疾病。所以為了進行診斷,就必須測量血液中的尿酸值。當尿酸值超過基準上限,結晶就會開始形成,基準上限代表尿酸在血液中達到飽和狀態的數值。尿酸結晶會在關節、腎臟、尿路等部位沉積。這就是痛風和腎臟、尿路結石所引起的現象。
尿酸是肝臟生成的一種代謝物,它是由食物攝取的外源性嘌呤(普林),或是DNA、RNA等核酸分解產生的內源性嘌呤所代謝而成。聽到嘌呤可能會讓很多人聯想到負面形象,但實際上,這是存在於所有生物細胞中的物質。它是細胞內核酸的主要組成部分,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質之一。根據研究,體內尿酸的產生大約有1/3是來自飲食,2/3是來自身體內細胞新陳代謝產生。嘌呤經過肝臟代謝後,正常人每日尿酸約2/3是由腎臟經過尿液所排出,1/3由腸道細菌分解隨糞便排出體外。
尿酸值過高很可能是遺傳因素,但僅僅有這種體質並不意味著尿酸值一定會過高。而是吃太多高嘌呤(普林)的食物、高熱量、高(果)糖飲食、肥胖、飲酒、過度壓力累積等都可能成為引發尿酸過高的觸發因素,嚴重下去就可能導致疾病。此外,腎臟和血液相關疾病也可能成為導致高尿酸值的原因之一。
尿酸的參考標準值
3.8~7.0 mg/dL
尿酸過高或過低有什麼問題?
尿酸過高: 高尿酸血症、痛風、腎功能障礙、膽結石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 。
尿酸過低: 嚴重肝功能障礙、腎性低尿酸血症等
其實近年來的研究顯示,尿酸也具有對抗氧化壓力的作用,對身體其實也有保護作用。而且即使驗出尿酸偏低,有可能是遺傳因素,也可能是因為肝臟、腎臟等器官的疾病,所以不能過度掉以輕心。
尿酸過高該怎麼改善?
總歸來說,尿酸過高可分為過度產生型和排泄不足型兩種。高尿酸血症的成因包含遺傳因素,也取決於生活習慣。飲食等生活習慣是造成尿酸偏高,並且導致疾病發作的關鍵觸發因素,因此聽從醫師的諮詢與診斷,改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是降低尿酸、預防痛風的關鍵。如果這些敢便都還無法讓尿酸值朝向正常化的方向前進,醫師就會考慮引入藥物(如秋水仙素)的治療。
減少尿酸產生
在過度產生型的情況下,應該做到以下飲食原則:
- 避免高嘌呤(高普林)飲食(如肉類、海鮮等)
- 蛋白質攝取適量,不要過高
- 避免食用滷肉汁、高湯、濃湯、煲湯
- 戒酒(包括啤酒、蒸餾酒、紅酒等)
- 避免攝取精緻糖(尤其是果糖)
- 避免高熱量、高油脂、油炸食物
加速尿酸排泄
尿酸的尿液排泄不足可能也與生活習慣有關,所以可以做到以下幾點:
- 避免肥胖(BMI過高) (以免造成胰島素阻抗)
- 每天要喝充足的水 (每日需飲用 2000 毫升以上)
- 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
- 咖啡或茶的代謝產物不會堆積在體內,適量飲用可以加速尿酸的排泄
普林含量食物選擇表
資料來源: 衛福部
食物類別 | 低普林 | 中普林 | 高普林 |
乳品類 | 各種乳類及乳製品 | ||
肉、蛋類 | 雞蛋、鴨蛋、皮蛋 | 鴨肉、牛肉、羊肉(大部分的肉類,除高普林含量所列的食物) | 鵝肉、豬心、豬肝、豬腦、豬腎、豬胛肉、豬舌、牛肝、牛心、牛胰臟、牛肩胛肉、牛腿肉、羊胰臟、雞翅、雞腿、雞胸肉、雞肝、雞胗、義大利香腸 |
魚類及其製品 | 鹹鮭魚卵 | 鰻魚、魚丸、竹輪、魚板、帝王蟹、海扇、魚、貝殼類(大部分的魚類,除高普林含量所列的食物) | 沙丁魚、鯷魚、鯡魚、鯖魚、竹莢魚、柴魚、鰹魚、鮪魚、飛魚、鯛魚、比目魚、香魚、秋刀魚、鱸魚、鮭魚、鯉魚、小魚乾、蚌類、海扇貝、魚卵、蟹、文蛤、牡蠣、蛤蠣、蟹黃、乾魷魚、花枝、龍蝦、草蝦、劍蝦、章魚 |
全榖雜糧類 | 糙米、胚芽米、白米、糯米、米粉、小麥、燕麥、麥片、麵粉、麵線、通心粉、玉米、小米、高梁、馬鈴薯、甘藷、芋頭、冬粉、太白粉、樹薯粉、藕粉 | ||
豆類及豆製品 | 豆腐、大豆、紅豆、味噌、帶筴毛豆 | 納豆 | |
蔬菜類 | 大部分蔬菜(除中普林含量所列的食物) | 蘆筍、乾豆類、扁豆、蘑菇、豌豆、菠菜、白花菜、花椰菜、金針菇、木耳 | 乾香菇 |
水果類 | 各類水果 | ||
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| 各種油脂及核果類 | ||
其他 | 冰淇淋、蛋糕、餅乾、碳酸飲料、巧克力、咖啡、茶、草本植物、橄欖、醃漬物、爆玉米花、布丁、鹽、糖、醋、白醬汁 | 乾昆布、醬油、花生 | 肉汁、濃肉湯(汁)、雞精、酵母粉 |
注意事項:
- 攝食『豆腐』可以增加尿酸的清除率及排除。傳統認為預防痛風應該避免吃豆製品是錯誤的觀念! 而豆漿也是可以喝的。
- 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等疾病有很大的遺傳因素在裡面,因此患者的親屬也可能存在罹患的風險,所以需要互相關照、互相提醒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。